走进故宫博物院茶文化特展 开启一场文化“茶”旅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走进故宫博物院茶文化特展 开启一场文化“茶”旅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以茶载道,阐释崇尚和谐的中华“茶文化”。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传说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对于“茶文化”感兴趣的网友,请跟随新华网文化书画频道一起,从此次展出的第一件展品——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开启一场文化“茶”旅。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 新华网 邢贺扬 摄

这组新石器时代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展品,它们以树木根须的样子集中出土于三片各1平方米左右、具有人工开挖痕迹的浅坑里。每片约有20根左右根须组成,随机散落。根须粗细不一,长的有10多厘米,短的5厘米左右。它们中有些因为保存位置地下水位的原因,根须已很难提取。这些树根分多次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以及德国等地的研究机构做过碳十四测年、木材切片后的树木解剖鉴定、树根中的茶氨酸含量技术分析等,根据实验结果,基本可确定属于山茶属树根中绿茶茶树的根须。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中茶树根的发现,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


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 摄

本展览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立体地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展览共分四个单元,而人工种植茶树根所在的第一单元“茶出中国”,通过考古出土和清宫旧藏的茶叶遗存、外销画、器物组合等,展示数千年间,种茶技术的提升和备茶方法的变化,以及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荼埦”铭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华网 邢贺扬 摄

“茶”原写作“荼”。“荼”有很多含义,《说文解字》:“荼,苦菜也”,为茶之一种。唐玄宗《开元文字音义》中,将含义为茶的“荼”改为“茶”,延用至今。宋人徐铉等注《说文解字》称荼“此即今之茶字”。


战国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发现茶叶遗存的原始瓷碗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碗与距今约2400年的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经科技检测确定为煮(泡)后留下的茶叶残渣,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饮茶实物证据。自汉代以来,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逐步形成食茶、煎茶、点茶、煮茶和泡茶等备茶方法,饮茶逐渐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体验。


唐托盏侍女三人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第二单元为“茶道尚和”,展品汇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著名书画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


前:《茶经》唐陆羽撰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竹素园刻本国家图书馆

后:青釉人像执壶宋(960-1279年)故宫博物院

新华网 邢贺扬 摄

茶承载着艺术生活,更蕴含和、融之道。在长期与茶相关的实践中,人们把对自然、人生、国家和宇宙的思考融入其中,形成精深的茶道。备茶时对茶、器具、方法的研究,品茗时对饮茶环境的追求,都贯穿了“和”的价值认同。

古人对茶的认识,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历代茶人写作的茶书、茶文,是对茶理论的直接记载,茶诗、茶画、茶具等也反映了理论的多方面内容。不同时期的茶理论各具时代特征,而它们的核心内容则有相通之处。古代茶理论,既包括茶、器、水、火等物质要素的相融互济,也包含人与环境、意境的协调统一,更蕴含人对自我的追求。重器具、方法的仪式美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向往,构成茶理论的不同面向。


清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

故宫博物院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清人绘《弘历是一是二图》以宋人画中画为粉本,描绘乾隆皇帝着汉装饮茶的场景,室内陈设由新石器时代玉璧、三代青铜器、汉代嘉量、宋明瓷器等组成,传达出乾隆皇帝典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象,恰是茶文化与中华文明关系的缩影。


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 摄

第三单元为“茶路万里”,重点展示通过茶马古道、茶叶之路,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的茶器精品将集中亮相,还有清代宫廷中使用和收藏的来自异域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外国风格的茶器,共同展现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鉴。


清乾隆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

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域外的茶具、饮茶方式也传至中国,并对宫廷饮茶产生影响。清代宫廷中来自欧洲及东亚诸国的各式外来茶器和中国生产的仿东洋、西式装饰风格的茶具,正是当时中外茶文化交融互鉴的缩影和代表。


1723年珐琅彩人物图杯及杯托(中式人物煮茶图)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第四单元为“茶韵绵长”,旨在体现茶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从传统中走来,滋养当代,也必将绽放于未来。

此次展览展品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当代,展示茶文化数千年来发展、普及的历程,及其所蕴涵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中国哲学追求。


宋宋人春宴图卷

故宫博物院

当今,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正以多种形式走进生活。老字号茶庄、新兴的茶馆分布在大街小巷,既是老百姓记忆中传统茶味的延续,又是适应现代人商务、休闲生活的社交场所。以茶为主要原料的衍生品,如奶茶、抹茶甜品、茶味饮料等应运而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茶”字组成即为人在草木间。超脱文物本身,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爱茶人对饮茶方式的探索、对茶文化的推动。茶之相和,即为人之相通,方有茶韵千年,茶香万里。

【整理/邢贺扬,部分文字摘自《紫禁城》杂志(总第三四三期)中唐雪梅、单莹莹、蒋艺、张涵撰写文字。】

来源:新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